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60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今天,让我们再次重温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体悟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在人类历史上,疟疾一直是最为流行且凶险的传染病之一。直到1820年,才发现一种药物,叫做金鸡纳霜,是法国药学家皮埃尔从金鸡纳树皮中发现的,就是后来的奎宁,是当时最有效的抗疟疾药品。但随着耐药性的增加和各类新发生的疟疾情况,奎宁也渐渐不能满足抗病需求。疟疾越发肆无忌惮,急需一剂良药救万千生命于水火之中,这个时候,屠呦呦站了出来。当时,屠呦呦全靠着个人的走访,整理出一本有关疟疾治疗的方剂小册子,发给全国的研究者参考。这本方剂手册对后期的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大家熟知的疟疾救命药:青蒿!青蒿的提取非常艰难。根据屠呦呦的同事们回忆,当时做了很多的药物,这些药物始终无法在人身上发挥很大作用。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而她的不懈坚持,终于有了回报。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碍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很多老一辈的科学家都曾以身试药,屠呦呦便是其中一位。为了探明青蒿素的毒副作用,她和两位同事住进了北京东直门医院,以身探明青蒿素对人体的安全剂量,所幸青蒿素并没有显示出对人体的毒副作用。随后,屠呦呦团队开展了更大的临床试验。在海南开展试验时,团队把药片改成胶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在发现青蒿素后,屠呦呦继续深入研究以青蒿素为核心的抗疟药物,2019年6月,屠呦呦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国内外权威专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