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专栏 > 学习教育 > 学习教育 > 正文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事记⑥

发布日期:2024-09-02 浏览量:

“一星”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际上的核威胁与航天技术的竞争,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就中国原子能事业进行了深入讨论。虽然此次会议并未直接涉及卫星的研制,但为后续的航天科技决策奠定了基础。

随着国际形势的紧张,特别是美国在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和核威胁,中国领导人更加坚定了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1956年2月,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修改草案)》,其中就包括了航天科技的内容。这为“一星”的研制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钱学森、任新民等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着手准备“一星”的研制工作。

1.jpg

在研发阶段,钱学森担任了“一星”研制工作的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研制计划。他常说:“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但更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任新民作为火箭发动机专家,带领团队攻克了火箭发动机的技术难题。他坚信:“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此外,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一星”的研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次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更展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为中国后续的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东方红一号百度百科


电话:0557-3701304

邮箱:zm_syb@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淮南北路001号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煤矿山建设集团安徽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3000410号-1